| (一)太极拳系内家拳,力出于骨,劲蓄于筋,不求皮坚肉厚,而求气沉骨坚,故无张筋错骨之苦, 无跳跃奋力之劳,顺其自然,求先天之本能,为返本归原之功夫。 (二)练太极拳有三到,神到,意到,形到,如身法正确,神意俱到,则进步甚速,每日有不同之 感觉,学者宜细心体味之。 (三)如身法不合,神意不到,如义煮空铛,到老无成,有十年太极拳不如三年外家拳之讥。故第 一须勤,第二须悟。功夫如何,视智慧如何,但勤能补,须自勉之。
(四)练习时要自然呼吸,不要强行深呼吸,功夫纯熟,自然呼吸调匀,否则有害无利。 (五)太极十三势,本为导引功夫。导引者,导引气血也,故功夫纯熟,气血调匀,百病消除,千 万不可自作聪明,如舌顶上愕、气沉丹用之类。功夫到后。自然气沉丹田而行百脉,此乃自然之理 ,不可以人力强求。
(六)肩垂肘,乃言力不可聚于肩背。要将力移至臂部肘前一节,此乃意会而不能言传者。学者要 细心体味,不可泥而行之,不得滞垂力沉,致难于轻灵。 (七)顶吊裆。提顶要天柱头容正直,吊裆则气由尾闾向上提也。收劲时胸要稍稍含虚,发劲时要 天柱微直。切不可含胸驼背。 (八)练拳次至少三趟。第一趟开展筋脉,第二趟较正姿势,第三趟再加意形。纯熟之后,一出手 便有意形,则进步更速。
(九)知觉劲。要多推手,自得黏连黏随之妙。如无对手,勤练架子,及时时以两臂摸劲。假想敌 人进攻,我以何法制之。日久亦能懂劲。 (十)推要细心揣摩,不可将对方推出以为笑乐。务要使我之重心,对方不能捉摸;对方之重心, 时时在我手中。(十一)太极拳住坐卧,皆可行功。其法以心行气而求知觉,譬如无意之间,取一 茶杯,用力持之,如何感觉;不用力持之,如何感觉。行路之时,举步之轻重;立定之时,屈腿 而立,直腿而立,一足着力,双足着力,均可体验之。(十二)初步练拳时觉身躯酸痛,此乃换力, 不必惊恐,亦不可灰心。半月之后,即觉腰腿轻快,神满气足。
(十三)架子练熟,手入门,乃讲功劲。太极拳有粘动劲、跟随劲、轻灵劲、沉劲、内劲、提劲、 搓劲、揉劲、贴劲、扶劲、摸劲、按劲、入骨劲、摔动劲、挂劲、摇动劲、发劲、寸劲、脆劲、 抖劲、去劲、冷不防劲、分寸劲、蓄劲、放箭劲、等劲,等等。以上诸劲仅述大概,领略各种劲, 在知觉运动中求之。一人求之较难,二人求之较易,因人是活物,发劲之外,尚有灵感作用,务 在人身上求之。如无对象,在空气中求之,如打沙包、转钢球,俱无用也。
(十四)太极拳论云:其于脚,发于腿,主宰于腰,形于手指。此发劲之原理。再有禁忌,如膝 不可过足尖,伸手不得过鼻尖;上举不得过眉,下压不得过心窝。此古之遗训也。如违此禁忌, 力卸矣。变化之妙,主宰于腰。如以右手斜左推人,巳过鼻尖,力巳卸矣。但左胸往后稍含,腰 部稍稍左转,力又足矣。此变化在胸,主宰在腰也。形于手指者,浑身松灵,刚坚之劲,在于手 指则如纯钢松软之条。上有铁鎚,向前一弹,所向披靡,无法御之。学者细心推敲,不久可得内 家真劲。手法特别者,不在此禁。(十五)人乃动物,并具感,譬如我以拳击一人,彼当以手推 开或身子闪开,决不能静立待打。抵抗乃人之本能也。静物则不然,如悬一沙包,垂悬不动,拳 击之后,当前后鼓荡。然其鼓荡之路线,乃一定之路线。向左击之,向右荡回。此乃物之反应也。 人则不然。一拳击去,对方能抗能空,变化无定。此人之反应也。拳术家有稳,准,狠三字。等 闲我不发劲,发则所向披靡。然何以求稳准狠?须先求灵感。如何求灵感?读者应在前篇王宗岳 先生之行功论内求之,即彼不动,己不动;彼微动,己先动。须在动未动之时,意未起形未动之 间,争此先者,所向披靡矣。 (广州太极拳 广州太极拳学习 广州太极拳培训 广州少儿武术 广州八卦掌 道家养生功 道家文化)
|